EN
当前位置 >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媒体报道
新闻中心
● 媒体报道 ●
《证券时报》姜明明:国企“管资本”中的股权投资逻辑
2019-03-08 18:24:50
3月5日,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开幕。针对2019年国资国企改革问题,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,加强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管,推进国有资本投资、运营公司改革试点,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。积极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。

学习政府工作报告指示精神,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协会母基金专业委员会委员、盛世投资董事长姜明明表示,国有企业从“管企业”向“管资本”转变就要解放思想,构建新的国有资本管理体系,重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功能定位及管理方式。而与股权投资相结合是改变国有企业思维方式的重要策略之一。

改革开放四十年来,我国进行了一系列深层次改革,其中国有企业改革是焦点和亮点所在。而今,在国有企业从“管企业”向“管资本”转变的关键阶段,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,把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,深化国有企业改革,发展混合所有制,培养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。这无疑为国有企业改革指明了方向。

推进国有企业发展,必须走出“两种误区”。误区一,认为国企因为垄断、“吃政府偏饭”,所以发展强劲;误区二,认为国企传统体制、机制具有强大生命力,只要坚守不需改革就能做好。用管资本为主的方式实现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的目标,需要构建新的国有资本管理体系,重塑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功能定位及管理方式。而与股权投资相结合是改变国有企业思维方式的重要策略之一。

与其陷入“进”“退”争论,不如关注五个实际问题 

一直以来,对于国企改革,市场上热衷于“国进民退”或“民进国退”的争论。殊不知,从股权投资人角度看,国企也好,民企也罢,成功的要素从来不是单一的。国企改革沿着“管资本”的方向迈进,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与产业基金或母基金工具结合,以便让问题更加清晰、更易执行。

国企改革能否顺利推进,按照股权投资人的经验看,需要关注以下五个问题。第一,市场规模问题。在一个比较狭小的、没有发展潜力的市场上,任何企业都不可能长成伟大的公司。建议国有企业通过产业基金形式进行新产业布局——如果遇到一些市场成长性存在瓶颈的企业,可以通过交易的形式进行调换,而不是死守不放任由平庸企业占据国企的宝贵资源。

商业模式和经营模式问题。随着时间变迁,国企的原有核心竞争力可能会减弱,原有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可能会受到挑战。建议国有企业通过产业基金进行产业配置,通过资本重组的手段,不断组合创造出更多有利于市场竞争的因素。

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。很长一段时间,国企改革的侧重点在政资分开、政企分开和所有制问题。一些人甚至认为,解决了现代企业制度和所有制问题,就可以解决国企的所有问题。这种看法是过于天真的。我们在市场上观察一下就不难发现,没有所有制和经营权问题的民企和外企,同样经历着创立、发展、衰落的历史进程。当然,一个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不能有机统一,就会对发展产生不利影响。

不夸张功能,不回避问题,这是国企改革中解决所有权和经营权问题的基本态度。建议国企用产业基金的方式进行投资,这样可以利用产业基金或母基金工具的灵活性,在不改变所有权的前提下进行决策权和经营权的分离;在不改变决策权的基础上进行风险和收益权的分离;随着发展过程深化,在出现新问题时进行产权或分配权的调整。这些都是基金工具可以做到的。

团队问题。如果经营团队持续更换,不能形成统一的经营思路,对公司稳定发展是不利的。基金在不冲击原有治理结构格局的情况下,能够成为核心团队与资方共享经营成果的重要工具。

第五,资本流动能力问题。股权投资行业有句话叫“未思进、先思退”,在投资没有进行时就要考虑退出的可能性,这就涉及国有企业资本是否自由流动的问题、是否具有资本市场退出潜力前景的问题。如果进行产业布局时使用基金或母基金工具,在不丧失国有产权交易规则控制原则下,更有利于国有产权交易所交易的灵活性。

不以单一项目收益论成败,国企“管资本”要“算大账”

“管资本”就要遵循市场规律。如果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和出资单位视为一个股权投资人的话,要求每一个投资决策都必须成功,显然不符合市场规律。十九大报告指出,我们的目标是培养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有企业,而不是每投资一家企业都必须成为一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有企业。这就意味着国企监管的评判标准不该是单一的,而应综合评判,以总体收益最大化和建设全球竞争力作为长期目标。

国企“管资本”,有必要借鉴股权投资的成熟经验。用股权投资基金或母基金来进行产业投资尤其是新兴产业布局,对于个别企业出现的风险是具有高容忍度的。基金是综合计算收益,而非靠单一项目的赌博式投资来获取收益。股权投资行业每年要投上万家企业,而在资本市场上市的不过一两百家,但股权投资行业的长期收益率水平却高于无风险固定收益产品,这是被中国和西方实践反复证明的。

为了保障综合收益就要“算大账”,股权投资人在面临市场情况和项目情况变化过程中,会因势利导地进行决断。如果出现暂时性资金短缺,而未来仍有前景,则会增补资金;如果未来前景黯淡,则果断止损出售;如果完全没有前景,则会进行清算。市场是不断变化的,市场规模及企业竞争力是不断变化的,股权投资人的决断也要与时俱进。在这样一个变化的市场上,要求国有企业的每一项投资都盈利,这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。

国企“管资本”,不该以单一项目的收益和风险来论成败。在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时代,借助基金和母基金等工具形成资产池,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的健康稳定发展。在国有资产问责制度背景下,综合评判的方式将对国有企业管资本的投资决策风险产生良好的“防火墙效应”,使更多资金配置到新兴产业中,进而不断增强国企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参与度。

思想僵化不可取,要用创新工具支持新兴产业发展

在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中,有很多国企发展壮大起来,也有很多国企经历诸多困难而逐渐衰退。当我们回头总结这些经验教训时,思想僵化是一个重要原因。在新的历史时期,这种情况如果不能改善,就很难把国企改革的重心调整到“管资本”上来,就会纠结于管理优化和资源输血而导致资源滥用和错配。

国企“管资本”,必须要解放思想。新产业和新科技需要大量前期资源配置,资本的助力是新动能的重要推手。股权投资行业用实际行动证明,不断寻找并投资新兴产业,这种模式能够投资出伟大的公司。另一方面,国有企业用产业投资基金进行投资布局,有利于实现国有资本的正常有效流动,还可以调和国有企业投资追求成功率、收益率和市场上企业发展进退有序的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。

国企与市场接轨,就要作为一个平等的市场竞争参与主体,就要允许资本层面的高度流动,就要顺应市场发展变化机制,就要大力帮助优秀的企业发展、淘汰不好的企业。经过市场不断洗礼,一定会出现一批“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秀企业”。国有企业应用产业基金方式把更多资源配置到新产业中,为未来寻找发展动力并分享收益。

天下大势,浩浩汤汤。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定位于“管资本”是重要的理论突破。在实践中如果能够和基金、母基金工具结合起来使用,必将给改革插上金融的翅膀,真正让国有企业保持竞争能力,实现金融与实业长久结合,使国企成为国民经济的“压舱石”。

来源:证券时报

http://news.stcn.com/2019/0305/14903423.shtml